時常聽人提起 2012 這部電影,當初院線時沒有去電影院看,只聽說是部大場面的電影,這次我終於去出租店租了片藍光來看。
為了享受大螢幕的感覺,我還故意在欣賞時將燈關上並將 5.1 聲道聲音開大,可惜看完之後還是讓我失望了。讓我覺得花了 150 元租一片藍光片真的是浪費,不過也慶幸當初沒花 200 元去看院線。
Roland Emmerich 我所看過的幾部作品包括 ID4 、酷斯拉、明天過後,酷斯拉這一部真的沒啥印象就不多提了。如果以 ID4 → 明天過後 → 2012 順序來講, Roland 真的是一路在退步。Roland 下一步的計劃是要拍攝 Asimov 的基地系列以及 ID4 續集(據說名字要叫 ID4 ever),我想我對這兩部完全沒有期待了,甚至很希望 Roland 不要把基地拍太爛。
看災難片通常是為了享受身歷其境的緊張感覺,讓你站在主角的角度或是現場路人的角度,去感受整個災難。ID4 做的很成功,最近電視台重播時再重看一次,我仍然能感受到那外星人進攻之後地球人的無力感。而明天過後其中世界各地的地球異象,也讓人覺得這似乎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尤其是我當初在電影院看時,電影院的冷氣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被調的特別冷,一整個讓我很容易融入劇情啊)。但是 2012 一點都沒有讓我覺得其中災難的恐怖,看的過程我好像在看 Discovery 的災難奇觀,完完全全我覺得我是個無關的第三者在看這部電影。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運鏡的部分出了很大的問題。
主要問題是太大量使用俯視的鏡頭。高空俯視在遊戲上被稱為 "God View" ,在看電影時使用俯視的畫面你會跟字面上一樣,覺得自己是一個置身事外的 God ,對於劇情中的災難就會很難融入。跟其他災難電影比較,Steven Spielberg 的世界大戰,大量使用平視的拍法,就會很有身在其中的感覺(尤其是其中一段一分多鐘的一鏡到底,每次看到第四台播世界大戰而且接近這段,我都會等看完這段再轉台)。Clover Field 柯洛佛檔案則是使用 DV 拍法,讓你直接從主角的眼睛看見所有的事情。
光使用 God View 其實也不算是太大的問題,2012 更大的問題是,鏡頭太過於集中在主角的交通工具上。主角要不然不死,要不然就是最後一段才會死,這點是災難片的公式,大家都知道主角一開始絕對不會有事,因此鏡頭過度集中在主角身上,只會造成看片的緊張感完全消失。像是明天過後裡爸爸救小孩的鏡頭還不到一半,超過一半都是在看全世界的災難,如此一來才能看到災情而不是像 2012 一樣什麼災情都看不到,只看的到主角無敵。
其實主角無敵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像是 ID4 中的 Will Smith 與外星人對戰的畫面中就是主角無敵,但是在設定上 2012 主角只是個沒名氣作家兼有錢人的司機,而 Will smith 卻是美國空軍優秀飛官,2012 的無敵完完全全是主角威能啊!世界大戰中男主角身份是個離婚的平常人,劇情安排就沒有給他很驚險的主角威能場景,這樣子也才合理啊。
而最後 2012 主角拯救了那艘方舟的劇情更是讓我覺得莫名其妙,方舟的危機是他造成的,害死了好多人之後他才冒險去把他造成的問題解決,然後被大家當成英雄,這什麼莫名其妙的劇情?當時看到這畫面時跟看到 28 weeks later 的感覺一樣,如果沒有主角的話,根本不會有這些危機啊,完全覺得編劇是為了英雄而英雄。
全世界只有中國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建出方舟,這點的確是很有意思的設定,也與現實情況符合,但是除此以外編劇就沒在這點做出其他發揮了,甚至連最後面幾個大國首領開會的片段竟然完全沒有中國參與討論,不知道是編劇不夠用心還是他們打從心裡認為中國只是工人的角色而不是決策者的角度。我想應該是不用心吧。
2012 是部讓我相當失望的電影,讓我失望到想寫一篇文章來批評啊...
留言列表